
八戒策略
近日,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发布广州国际城市治理规划创新案例推介专家评议结果公告,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组织编制的“南沙枢纽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项目在129个入围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示范案例。
“南沙枢纽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于2024年获批实施,深入落实《南沙方案》,依托南沙枢纽的区域交通优势,纵深推进南沙枢纽区块成片连片规划建设,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互通互联构建极点支撑,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合作创建协同平台,注入未来发展新动能。
规划由“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领衔,贯彻“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理念,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地区经验,在编制中创新性融合了科学、人文与艺术的特色营造,致力打造精明科学、精致人文、岭南艺术的未来城区。
精明科学 枢纽城市
以枢纽为引擎,协同周边重点平台,规划构建“枢纽带动、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枢纽城市。
“一心一核,双轴联动”的空间结构。规划紧紧抓住南沙枢纽片区引擎,与枢纽场站周边共同构成枢纽核心作为站前商务门户地区。同时统筹好枢纽场站南北轴线,通过借鉴广州城市新轴线的规划设计,营造空间贯通、要素聚合、功能多样、节点聚焦的轴线空间,打造约3公里中国气派、出新出彩的枢纽活力轴。为了避免枢纽核心集中过大的人流与交通量,以及更好体现枢纽区块的滨海形象,在北部沿蕉门水道一侧规划片区次中心,沿次中心中轴打造商务服务轴,一直延续至新镇中心与南沙枢纽活力轴形成十字交会,以双心双轴搭建起南沙枢纽区块的城市发展主脉络。

枢纽活力轴效果图:空间贯通、要素聚合、功能多样、节点聚焦的轴线空间。
“港-产-站-城”融合的功能布局。南沙枢纽区块周边紧邻广州港、科学园、南沙站等“大科创、大枢纽、大港口”重点平台,规划在功能布局时以城市服务为主,与周边进行充分融合。
其中,枢纽核心与场站形成站城一体发展,打造1.6平方公里的枢纽商务门户区;次中心与明珠科学园和龙穴岛南沙港区形成功能互补,提供支持海洋经济与科研产业的城市服务,打造约90公顷的港城现代服务区;明珠科学园东侧拓展区与站前大道西侧共计1平方公里的科研与新兴产业园用地,将为科学园与工业园提供科技创新转化服务,为南部地区发展注入创新动力。规划方案居住(含商住)、商业产业、公服设施建设量比例约为40%:45%:15%,规划产居人口比值约1.7:1,充分体现产城融合发展需求。
八戒策略
总体鸟瞰效果图:“港-产-站-城”融合的功能布局。
“等级明晰,快慢分离”的交通组织。规划学习新加坡的交通组织理念,构建高效、舒适、绿色、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依托现状18号线与规划轨道交通,衔接外部“三横五纵”8条主干路,搭建便捷通达的对外交通系统。在次中心和枢纽核心中借鉴新加坡的“服务路”概念,道路宽度在15至26米间,作为商业组团内满足机动车停靠功能的“后巷”,主要用于设置停车场出入口、上下货区等,从而保证外部道路的通畅;为提升居住小区的安全性和归属感,借鉴新加坡新镇“通而不畅”的道路形态,避免机动车快速穿越,打造友好步行的小区环境。本项目通过不同形态、组织的道路规划形成快慢分离的交通体系,定义了不同等级道路的功能角色,有效疏解枢纽区块客流的同时保证了内部安全舒适。
精致人文 幸福城市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定位为“未来枢纽客厅 海洋产城极核”,南沙枢纽规划早已提出以人本为原则,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城市。
方案以国际化视野、高标准定位布局公服设施,从区域统筹入手形成“三级八类”公服设施体系,并在基础型公服上丰富创新型公服,满足对创新人才和未来城市生活的需求,形成“全域统筹,全龄覆盖”的公服体系。
规划充分联动枢纽站、科学城等周边功能,在区域级层面规划大湾区科技会议会展中心、大湾区海上图书馆、南沙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公服,结合华侨历史渊源和南沙枢纽区块的次中心定位,布局华侨文化馆、青少年宫、体育中心和综合医院等设施。
在街道级层面,为满足15万规划居住人口需求,方案规划40余处教育、行政、文体、医疗等服务设施,满足全龄化覆盖,融入各类城市公共生活场景。方案特别借鉴新加坡新镇规划模式,探索商业兼容交通与公共设施,引入1个新镇中心(公服设施面积<15%)和2个小区中心(公服设施面积≤45%),打造复合活力的社区商业与公共活动中心。
在居委级层面,除常规城市配套外,借鉴新加坡、中国香港发达地区经验和未来城市需求,规划了如国际睦邻中心、共享图书馆、共享健身房、社区配送中心、快递送达设施等创新型设施,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未来城市。

新加坡新镇中心示意图:复合活力的社区商业与公共活动中心八戒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规划范围内的旧镇是全国第一个华侨农场——广东省珠江华侨农场所在地,这里蕴含的华侨文化展现了侨胞对中华文化认同,涵养侨务资源,也承载万顷沙侨民开垦围田、集体劳作、创办农场的岁月记忆。现状沿万五涌依然留有粮管所、炮楼(文保单位)、甘化厂和万顷沙一街等特色历史风貌建筑,展示了早年侨民在万顷沙生产生活的场景。
规划方案重点保护和激活甘化厂生产区核心建筑群及粮管所建筑群2处核心历史场所,与万五涌沿岸公共景观进行一体化设计,融合了现代城市风貌与历史特色、岭南水乡环境,通过业态活化和微改造更新,焕新历史文化场所。

粮管所建筑群历史场所效果图。

甘化厂生产区核心建筑群历史场所效果图。
岭南艺术 花园城市
以生态格局为框架,南沙正加速建设“广州公园城市的示范区,大湾区向往的绿美生活圈”。
刘太格在调研南沙区时对水乡风貌有着深刻印象,他提到:“南沙水网密布,应充分发挥这种特有的山水气质和特点,打造成为一个带有浪漫色彩的、中国标志性的城市。”方案贯彻这一理念,以水文为肌理,塑造岭南特色街区,描绘大疏大密的花园城市——借鉴新加坡河以及榜鹅水道公园的亲水空间特色,以蕉门水道、万四涌、万五涌、万四涌连万五涌、万六涌为肌理,打造共15公里长的都市滨水空间,形成商业型、生活型和综合型3类水岸功能。特别在万四涌北段,沿滨水空间打造商业娱乐街区,为周边次中心与科技城提供一处亲水活力空间。
城市绿地系统结合水网肌理,形成“带状公园+组团公园”格局,打造300米宽滨江共享绿带和4公里长的万五涌中央活力城脉,围绕枢纽站前、次中心、新镇中心、五涌炮楼和万四涌商业水岸等主要商业和文化节点规划5处核心组团公园。此外,方案公园绿地总面积约108公顷,人均公园达12平方米。在地块尺度,将参考新加坡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景观设计计划(LUSH),鼓励通过立体绿化置换绿地率,打造全方位绿意环绕的都市花园。

沿蕉门水道效果图:与水为伴的花园城市。

新加坡榜鹅水道示意图。
为了打造大疏大密的城市空间体验,沿河涌等自然景观采用疏朗空间布局,沿组团内的重点街区则塑造为紧凑连贯的城市界面,建设“紧凑有序,饱满活力”的岭南街区。
规划参考学习了新加坡武吉士商业街、乌节路商业街等现代骑楼街区的空间,选取次中心、枢纽核心、新镇中心与小区中心4处主要商务商业组团,采用0米建筑退线,并结合高贴线率(>60%)、高建筑密度(≥60%)进行城市设计管控,将规划理念由设计愿景向实施管理逐层传导。

万四涌北段岭南特色街区效果图。
对于城市轴线两侧、万四涌北段滨水商业区的重要街道界面划定为岭南特色骑楼街,并对建筑转角向两边延伸15%的范围进行贴线控制,营造“建筑陪着行人走”的街道氛围,在现代城市空间中充分展示岭南地方特色。
撰文:余妍玲
通讯员:南规资宣八戒策略
股票配资价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